{"title":"중국 연해 3대 경제권역 투자환경변화 비교연구","authors":"서영인","doi":"10.17935/CHINAN.2011.14..215","DOIUrl":null,"url":null,"abstract":"過去的三十年裏外資企業一直將投資集中在中國的沿海地區。這是因爲沿海地區具備了開展經營活動所必須的生産基礎設施。而且沿海地區不僅擁有能暢通連接海外市場的物流線,還擁有大量可以向生産現場提供的充足、廉價的勞動力。此外,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大多位於沿海,使內需市場的營業價値也非常高。但是,自2000年後,中國在宏觀經濟環境上發生了許多影響外資企業經營活動的變化。比如加入WTO、彙率政策的變化、居民所得的穩步提高等等。加入WTO使對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等投資政策發生變化,彙率政策的改變使人民幣開始升値。換句話說,宏觀經濟環境變化促使了沿海地區的投資環境發生巨大轉變。 就此,本文比較分析了三大區域的以內需市場、生産費用和産業結構爲主的投資環境在加入WTO前後發生了?樣的變化。根據本文的硏究分析得到如下的結論。 第一、從內需市場的方面來看,沿海區域的市場價値大爲提升。大部分地區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居民的購買力也提升到中等發展國家初期的水平。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京津地區等區域,工業城市和商業城市走向一體化也被認爲提高了企業營銷效率。如果從內需市場的角度選擇其中一個區域,位於東部沿海區域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具備了最高的市場價値,因爲不僅是該地區人口密度,而且居民收入也高於其他地區的水平。 第二、從生産成本的角度來看,沿海地區從1990年以後保持著兩位數的薪酬增長率。從區域上來看,北京、上海等大型商業城市和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等工業發達的地區的薪酬相對較高。同時,居民的學曆也從1990年之後持續提高,而這也被認爲是勞務費上漲的原因之一。如果從生産基地的條件選擇三個區域中一個,本文認爲位於環渤海灣的北部沿海區域區具備了最佳的制造業生産基地的條件,因爲在物流環境和産業配套設施上,三個沿海區域都具備了類似的條件環境,在工資方面北部沿海區域具有相對優勢。 第三、從産業結構變化角度來看,沿海區域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特點,比如第一次産業比重下降第三次産業比重上升,但第二産業比重與1980年代相比沒有較大的變化。從具體産業布局的變化來看,沿海地區以輕工業爲主的産業和國家主導型産業爲主的産業占據排序的第一位。但進入2000年以後,電子通信等産業逐漸占據第一位。從各區域的主導産業來看,南部區域以電子通信産業爲主、東部區域以化學纖維産業爲主、北部區域則以鋼鐵等産業爲主。但其他區域由於這些行業對區域經濟的巨大影響,也不曾減少對這些産業的投資。 過去的30多年沿海地區用自己的高速經濟增長帶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從企業的角度上來看,沿海地區發生的上述變化,使其已不再適合繼續單純用作生産基地。但也不可能放棄中國的沿海市場。原因?簡單,因爲放棄中國的沿海市場等於放棄整個中國市場。因此,今後再對沿海市場進行投資,從戰略上不僅要用作單一的生産基地,更要統籌考慮內需市場的影響才行。","PeriodicalId":117855,"journal":{"name":"China and Sinology","volume":"3 1","pages":"0"},"PeriodicalIF":0.0000,"publicationDate":"2011-08-01","publicationTypes":"Journal Article","fieldsOfStudy":null,"isOpenAccess":false,"openAccessPdf":"","citationCount":"0","resultStr":null,"platform":"Semanticscholar","paperid":null,"PeriodicalName":"China and Sinology","FirstCategoryId":"1085","ListUrlMain":"https://doi.org/10.17935/CHINAN.2011.14..215","RegionNum":0,"RegionCategory":null,"ArticlePicture":[],"TitleCN":null,"AbstractTextCN":null,"PMCID":null,"EPubDate":"","PubModel":"","JCR":"","JCRName":"","Score":null,"Total":0}
引用次数: 0
中国沿海三大经济区投资环境变化比较研究
过去的三十年里外资企业一直将投资集中在中国的沿海地区。这是因为沿海地区具备了开展经营活动所必须的生产基础设施。而且沿海地区不仅拥有能畅通连接海外市场的物流线,还拥有大量可以向生产现场提供的充足、廉价的劳动力。此外,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使内需市场的营业价値也非常高。但是,自2000年后,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上发生了许多影响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比如加入WTO、汇率政策的变化、居民所得的稳步提高等等。加入WTO使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等投资政策发生变化,汇率政策的改变使人民币开始升値。换句话说,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促使了沿海地区的投资环境发生巨大转变。 就此,本文比较分析了三大区域的以内需市场、生产费用和产业结构为主的投资环境在加入WTO前后发生了?样的变化。根据本文的硏究分析得到如下的结论。 第一、从内需市场的方面来看,沿海区域的市场价値大为提升。大部分地区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居民的购买力也提升到中等发展国家初期的水平。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等区域,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走向一体化也被认为提高了企业营销效率。如果从内需市场的角度选择其中一个区域,位于东部沿海区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具备了最高的市场价値,因为不仅是该地区人口密度,而且居民收入也高于其他地区的水平。 第二、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沿海地区从1990年以后保持著两位数的薪酬增长率。从区域上来看,北京、上海等大型商业城市和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等工业发达的地区的薪酬相对较高。同时,居民的学历也从1990年之后持续提高,而这也被认为是劳务费上涨的原因之一。如果从生产基地的条件选择三个区域中一个,本文认为位于环渤海湾的北部沿海区域区具备了最佳的制造业生产基地的条件,因为在物流环境和产业配套设施上,三个沿海区域都具备了类似的条件环境,在工资方面北部沿海区域具有相对优势。 第三、从产业结构变化角度来看,沿海区域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比如第一次产业比重下降第三次产业比重上升,但第二产业比重与1980年代相比没有较大的变化。从具体产业布局的变化来看,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和国家主导型产业为主的产业占据排序的第一位。但进入2000年以后,电子通信等产业逐渐占据第一位。从各区域的主导产业来看,南部区域以电子通信产业为主、东部区域以化学纤维产业为主、北部区域则以钢铁等产业为主。但其他区域由于这些行业对区域经济的巨大影响,也不曾减少对这些产业的投资。 过去的30多年沿海地区用自己的高速经济增长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企业的角度上来看,沿海地区发生的上述变化,使其已不再适合继续单纯用作生产基地。但也不可能放弃中国的沿海市场。原因?简单,因为放弃中国的沿海市场等于放弃整个中国市场。因此,今后再对沿海市场进行投资,从战略上不仅要用作单一的生产基地,更要统筹考虑内需市场的影响才行。
本文章由计算机程序翻译,如有差异,请以英文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