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1933之变革: 论新加坡早期华人银行发展 — 以华侨银行为例","authors":"杨妍","doi":"10.1142/S179372481200017X","DOIUrl":null,"url":null,"abstract":"关于早期海外华人银行的研究甚少, 且停留在概述层面。 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 使用员工口述历史、 传记、 银行内部文档、 报章报道等一手资料, 聚焦在1933年新马地区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华人银行合并, 关注事件主角华侨银行在合并前后发生的改变。 华人银行作为股份制现代企业, 在管理、 组织、 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和一般华人家族企业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华侨银行在1933年前后进行的管理组织的调整、 如何创建发展公司文化、 扩大设立为华人服务的经营业务, 探讨银行如何将传统儒家理念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结合, 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华人现代化特色, 解释了早期华人银行为何能与传统金融机构(钱庄)、 西方银行竞争。 这一发展历程揭示: 华人企业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未必是冲突关系, 也有共存、 融合的状态, 也反映了华人企业在传统与现代二分法之外的一种情况。 更重要的是, 这次变革发生在1932年经济大萧条过后。 关键性的时间点暗示了海外华人银行的现代化并没有照搬西方套路, 而是华人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动荡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根据其经历背景而灵活地进行改革, 以满足市场发展形势和当地华人社会的需要, 使银行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PeriodicalId":366094,"journ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volume":"26 1","pages":"0"},"PeriodicalIF":0.0000,"publicationDate":"2012-12-01","publicationTypes":"Journal Article","fieldsOfStudy":null,"isOpenAccess":false,"openAccessPdf":"","citationCount":"0","resultStr":"{\"title\":\"1933之变革: 论新加坡早期华人银行发展 — 以华侨银行为例\",\"authors\":\"杨妍\",\"doi\":\"10.1142/S179372481200017X\",\"DOIUrl\":null,\"url\":null,\"abstract\":\"关于早期海外华人银行的研究甚少, 且停留在概述层面。 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 使用员工口述历史、 传记、 银行内部文档、 报章报道等一手资料, 聚焦在1933年新马地区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华人银行合并, 关注事件主角华侨银行在合并前后发生的改变。 华人银行作为股份制现代企业, 在管理、 组织、 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和一般华人家族企业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华侨银行在1933年前后进行的管理组织的调整、 如何创建发展公司文化、 扩大设立为华人服务的经营业务, 探讨银行如何将传统儒家理念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结合, 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华人现代化特色, 解释了早期华人银行为何能与传统金融机构(钱庄)、 西方银行竞争。 这一发展历程揭示: 华人企业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未必是冲突关系, 也有共存、 融合的状态, 也反映了华人企业在传统与现代二分法之外的一种情况。 更重要的是, 这次变革发生在1932年经济大萧条过后。 关键性的时间点暗示了海外华人银行的现代化并没有照搬西方套路, 而是华人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动荡了解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根据其经历背景而灵活地进行改革, 以满足市场发展形势和当地华人社会的需要, 使银行得以生存并发展壮大。\",\"PeriodicalId\":366094,\"journ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volume\":\"26 1\",\"pages\":\"0\"},\"PeriodicalIF\":0.0000,\"publicationDate\":\"2012-12-01\",\"publicationTypes\":\"Journal Article\",\"fieldsOfStudy\":null,\"isOpenAccess\":false,\"openAccessPdf\":\"\",\"citationCount\":\"0\",\"resultStr\":null,\"platform\":\"Semanticscholar\",\"paperid\":null,\"Periodic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FirstCategoryId\":\"1085\",\"ListUrlMain\":\"https://doi.org/10.1142/S179372481200017X\",\"RegionNum\":0,\"RegionCategory\":null,\"ArticlePicture\":[],\"TitleCN\":null,\"AbstractTextCN\":null,\"PMCID\":null,\"EPubDate\":\"\",\"PubModel\":\"\",\"JCR\":\"\",\"JCRName\":\"\",\"Score\":null,\"Total\":0}","platform":"Semanticscholar","paperid":null,"Periodic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FirstCategoryId":"1085","ListUrlMain":"https://doi.org/10.1142/S179372481200017X","RegionNum":0,"RegionCategory":null,"ArticlePicture":[],"TitleCN":null,"AbstractTextCN":null,"PMCID":null,"EPubDate":"","PubModel":"","JCR":"","JCRName":"","Score":null,"Total":0}
引用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