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华人知识分子社团的跨国实践及其理念:: 以“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为个案

廖赤阳
{"title":"当代华人知识分子社团的跨国实践及其理念:: 以“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为个案","authors":"廖赤阳","doi":"10.1142/S1793724812000156","DOIUrl":null,"url":null,"abstract":"本文是对日本华人教授会的个案研究。 虽然有关1980年代以来出国的新移民社团受到学界的瞩目, 但是研究者仅关心这个群体所具有的高学历和高技术特征, 却无视其知识分子的性格。 而本文的考察对象既非单纯的专业团体, 也不是大学教师公会, 而是当代知识分子跨国社团。 该团体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网络, 不仅在高等教育、 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 在大众传媒上也确立了很强的话语权。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行动的分析, 以揭示其内在思考及其外在的时空背景。 个案表明, 专业人士是其职业特征, 而知识分子才是其性格特征。 其行动和思考的基本动机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在日本,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 而在中国则以亲日的形象出现。 所谓跨国性, 有时恰恰表现出很强的领域性, 并与国民国家、 地方与地域性相互影响。 他们基本上不对中、 日进行制度性批判。 相反的, 其努力拓展多样化的网络关系, 并且巧妙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其促进中日关系发展、 帮助中国建设和回馈日本社会、 提升华侨地位的目标, 体现了士人性格与华人网络的巧妙结合。","PeriodicalId":366094,"journ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volume":null,"pages":null},"PeriodicalIF":0.0000,"publicationDate":"2012-12-01","publicationTypes":"Journal Article","fieldsOfStudy":null,"isOpenAccess":false,"openAccessPdf":"","citationCount":"0","resultStr":"{\"title\":\"当代华人知识分子社团的跨国实践及其理念:: 以“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为个案\",\"authors\":\"廖赤阳\",\"doi\":\"10.1142/S1793724812000156\",\"DOIUrl\":null,\"url\":null,\"abstract\":\"本文是对日本华人教授会的个案研究。 虽然有关1980年代以来出国的新移民社团受到学界的瞩目, 但是研究者仅关心这个群体所具有的高学历和高技术特征, 却无视其知识分子的性格。 而本文的考察对象既非单纯的专业团体, 也不是大学教师公会, 而是当代知识分子跨国社团。 该团体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网络, 不仅在高等教育、 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 在大众传媒上也确立了很强的话语权。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行动的分析, 以揭示其内在思考及其外在的时空背景。 个案表明, 专业人士是其职业特征, 而知识分子才是其性格特征。 其行动和思考的基本动机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在日本,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 而在中国则以亲日的形象出现。 所谓跨国性, 有时恰恰表现出很强的领域性, 并与国民国家、 地方与地域性相互影响。 他们基本上不对中、 日进行制度性批判。 相反的, 其努力拓展多样化的网络关系, 并且巧妙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其促进中日关系发展、 帮助中国建设和回馈日本社会、 提升华侨地位的目标, 体现了士人性格与华人网络的巧妙结合。\",\"PeriodicalId\":366094,\"journ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volume\":null,\"pages\":null},\"PeriodicalIF\":0.0000,\"publicationDate\":\"2012-12-01\",\"publicationTypes\":\"Journal Article\",\"fieldsOfStudy\":null,\"isOpenAccess\":false,\"openAccessPdf\":\"\",\"citationCount\":\"0\",\"resultStr\":null,\"platform\":\"Semanticscholar\",\"paperid\":null,\"Periodic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FirstCategoryId\":\"1085\",\"ListUrlMain\":\"https://doi.org/10.1142/S1793724812000156\",\"RegionNum\":0,\"RegionCategory\":null,\"ArticlePicture\":[],\"TitleCN\":null,\"AbstractTextCN\":null,\"PMCID\":null,\"EPubDate\":\"\",\"PubModel\":\"\",\"JCR\":\"\",\"JCRName\":\"\",\"Score\":null,\"Total\":0}","platform":"Semanticscholar","paperid":null,"PeriodicalNam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FirstCategoryId":"1085","ListUrlMain":"https://doi.org/10.1142/S1793724812000156","RegionNum":0,"RegionCategory":null,"ArticlePicture":[],"TitleCN":null,"AbstractTextCN":null,"PMCID":null,"EPubDate":"","PubModel":"","JCR":"","JCRName":"","Score":null,"Total":0}
引用次数: 0

摘要

本文是对日本华人教授会的个案研究。 虽然有关1980年代以来出国的新移民社团受到学界的瞩目, 但是研究者仅关心这个群体所具有的高学历和高技术特征, 却无视其知识分子的性格。 而本文的考察对象既非单纯的专业团体, 也不是大学教师公会, 而是当代知识分子跨国社团。 该团体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网络, 不仅在高等教育、 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 在大众传媒上也确立了很强的话语权。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行动的分析, 以揭示其内在思考及其外在的时空背景。 个案表明, 专业人士是其职业特征, 而知识分子才是其性格特征。 其行动和思考的基本动机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在日本,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 而在中国则以亲日的形象出现。 所谓跨国性, 有时恰恰表现出很强的领域性, 并与国民国家、 地方与地域性相互影响。 他们基本上不对中、 日进行制度性批判。 相反的, 其努力拓展多样化的网络关系, 并且巧妙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其促进中日关系发展、 帮助中国建设和回馈日本社会、 提升华侨地位的目标, 体现了士人性格与华人网络的巧妙结合。
本文章由计算机程序翻译,如有差异,请以英文原文为准。
查看原文
分享 分享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复制链接
本刊更多论文
当代华人知识分子社团的跨国实践及其理念:: 以“日本华人教授会议”为个案
本文是对日本华人教授会的个案研究。 虽然有关1980年代以来出国的新移民社团受到学界的瞩目, 但是研究者仅关心这个群体所具有的高学历和高技术特征, 却无视其知识分子的性格。 而本文的考察对象既非单纯的专业团体, 也不是大学教师公会, 而是当代知识分子跨国社团。 该团体在中国和日本之间建立起广泛的社会网络, 不仅在高等教育、 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 在大众传媒上也确立了很强的话语权。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行动的分析, 以揭示其内在思考及其外在的时空背景。 个案表明, 专业人士是其职业特征, 而知识分子才是其性格特征。 其行动和思考的基本动机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在日本, 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 而在中国则以亲日的形象出现。 所谓跨国性, 有时恰恰表现出很强的领域性, 并与国民国家、 地方与地域性相互影响。 他们基本上不对中、 日进行制度性批判。 相反的, 其努力拓展多样化的网络关系, 并且巧妙地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其促进中日关系发展、 帮助中国建设和回馈日本社会、 提升华侨地位的目标, 体现了士人性格与华人网络的巧妙结合。
求助全文
通过发布文献求助,成功后即可免费获取论文全文。 去求助
来源期刊
自引率
0.00%
发文量
0
期刊最新文献
战争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南下文人与新马华文文学关系(1937-1965) 东南亚—台湾—闽粤: 两大家族的跨地域婚姻与政商网络 Elaine Lynn-Ee Ho, Citizens in Motion: Emigration, Immigration, and Re-migration Across China’s Borders “海丝寻踪: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Andrea Louie, How Chinese Are You? Adopted Chinese Youth and Their Families Negotiate Identity and Culture
×
引用
GB/T 7714-2015
复制
MLA
复制
APA
复制
导出至
BibTeX EndNote RefMan NoteFirst NoteExpress
×
×
提示
您的信息不完整,为了账户安全,请先补充。
现在去补充
×
提示
您因"违规操作"
具体请查看互助需知
我知道了
×
提示
现在去查看 取消
×
提示
确定
0
微信
客服QQ
Book学术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反馈
×
意见反馈
请填写您的意见或建议
请填写您的手机或邮箱
已复制链接
已复制链接
快去分享给好友吧!
我知道了
×
扫码分享
扫码分享
Book学术官方微信
Book学术文献互助
Book学术文献互助群
群 号:481959085
Book学术
文献互助 智能选刊 最新文献 互助须知 联系我们:info@booksci.cn
Book学术提供免费学术资源搜索服务,方便国内外学者检索中英文文献。致力于提供最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体验。
Copyright © 2023 Book学术 All rights reserved.
ghs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870号 京ICP备20230207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