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命科学

《食品科学》:四川农业大学杨勇教授等:发酵食品中酪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杂志 2025-02-22 16:17
文章摘要
本文综述了发酵食品中酪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酪胺是一种在发酵食品中常见的生物胺,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文章首先介绍了酪胺的生理功能及其危害,随后详细阐述了酪胺的形成机制,包括微生物的脱羧作用和酪氨酸脱羧酶的作用。接着,文章探讨了控制酪胺含量的多种方法,如控制游离酪氨酸含量、接种优良发酵剂、添加外源性物质、控制发酵工艺参数以及选择合适的包装方式。最后,文章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呼吁未来研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有效降低发酵食品中酪胺含量,同时不损害食品品质。
《食品科学》:四川农业大学杨勇教授等:发酵食品中酪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最新文章
《食品科学》:江南大学焦爱权副教授等:不同亲水胶体对挤压重组米理化性质、食用品质和消化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江南大学焦爱权副教授等:不同亲水胶体对挤压重组米理化性质、食用品质和消化性的影响
米饭是世界范围内的主食之一,重组米作为一种既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又符合人们传统饮食习惯的新型主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工艺优化、营养强化和降低消化等方面,挤压重组米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目
16小时前
《食品科学》:合肥工业大学李沛军教授等:传统发酵酸肉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潜力评价
《食品科学》:合肥工业大学李沛军教授等:传统发酵酸肉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益生潜力评价
酸肉是以猪肉为原料,利用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的传统发酵肉制品,因具有独特的风味、质地和良好的贮藏性能备受人们喜爱,其中苗族、侗族、布依族的酸肉最为著名。酸肉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因其生产的工艺、环境条件
16小时前
《食品科学》:四川农业大学杨勇教授等:发酵食品中酪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四川农业大学杨勇教授等:发酵食品中酪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生物胺(BAs)是一种低分子质量、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类发酵食品中。酪胺是发酵食品中含量最高的BAs,酪胺又称4-羟基苯乙胺,分子式为C8H11NO,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单胺,由于
16小时前
《食品科学》:武汉轻工大学陈季旺教授等:液氮冻结对冻藏雷竹笋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食品科学》:武汉轻工大学陈季旺教授等:液氮冻结对冻藏雷竹笋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雷竹笋(Phyllostachys praecox shoots)味道鲜美、涩味轻、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雷竹笋采后易木质化,食用品质下降,严重限制了雷竹笋产业的发展。液氮冻结可用于冻藏雷竹笋的
2025-02-21
Book学术官方微信
Book学术文献互助
Book学术文献互助群
群 号:481959085
Book学术
文献互助 智能选刊 最新文献 互助须知 联系我们:info@booksci.cn
Book学术提供免费学术资源搜索服务,方便国内外学者检索中英文文献。致力于提供最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体验。
Copyright © 2023 Book学术 All rights reserved.
ghs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870号 京ICP备2023020795号-1